近日,住建部等多部门频繁针对“物业+养老服务”“物业+社区生活服务”部署相关政策安排,对外传递出了浓烈的鼓励和支持物业围绕百姓身边需求进行更深层次服务型外延的用意。而这在一些物业从业者眼中,释放的是对物业管理转型的全新契机与要求,此时无论是大型连锁物业企业,还是中小物业企业,甚至是老旧小区的自建物业,都在跃跃欲试,毕竟,转型潮流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鲁可是北京人,土生土长的她身上透着一股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劲头,在去年10月份听闻北京市开始试点“物业+养老”新模式后,就前往试点单位学习,之后将经验原封复制到她就职的一家老旧小区,这个小区在2020年夏天才刚刚有自己的物业管理公司。
李进生,供职于一家大型连锁上市物业公司,位于北京的一家高档社区。这些年来的变化让超过15年从业经验的他有了“加紧学习才能跟上发展步伐”的感受,用他的话说,“现在就职物业公司,得把自己打造成‘多面手’,否则还真难以适应物业管理的转型要求。”
“主动而为,让物业转型跟上时代步伐”
在鲁可看来,社区服务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养老需求的帮扶,而这也正是她决定效法“物业+养老”试点的初衷所在。
去年10月,北京朝阳劲松社区的“物业+养老”新模式启动试点,内容涵盖由物业员工包楼包片,直接对接近200个老人家庭需求,并协调老年餐、理发、电器清洗、保洁、助浴等各类机构提供上门服务。
“听闻这件事儿觉得挺新鲜,后来就多方了解了一下,决定我们也开始一些尝试。”鲁可供职的物业公司是去年刚刚组建的,属于老小区的新建物业公司,前期挨家挨户上门走访那是家常便饭,在核算成本和人员后,鲁可认为可以附加提供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毕竟这也是我们的工作日常。”她说,类似他们这样的小型物业公司针对老旧小区,物业管理费用较低,可以说从成立之初就必须思考怎么转型生存,通过尝试提供社区周边生活类服务项目,也能为将来物业公司探索更多生存空间找到出口。
“虽然现在都是无偿提供服务,但未来我们也在考虑与一些专业服务提供方长期合作,用最低且能维持人员运营的成本提供养老等周边生活服务。”鲁可透露,近期物业公司准备就这一事项在小区内展开调查反馈,摸清真正的需求后再做考量。
“多面手”+专业人才是物业管理的必须
区别于上述老旧小区引入物业管理公司更多需要物业管理方主动转型,寻找新发展机会,李进生所在的大型物业连锁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充沛、资金实力雄厚,这让物业管理变得科学和高效,唯一感受不同的是,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李进生介绍,由于任职小区属于两年前新建,周边商业配套不算充沛,于是物业自身开设了社区基础保障板块,除了引入商业配套外,物业自己开展了助餐、助洁等服务,同时,去年还在物业公共配套用房里开设了一家日间照料中心,算是“物业+养老”的尝试。
李进生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物业自己的APP,只需要几个步骤就可以完成对老人日间照料、上门保洁、上门送餐等服务的预约,30分钟内便可完成上门配送。“从开展相关生活配套服务以来,物业公司成立之初人事部门就专门转聘了全职的上门保洁、厨师、护理师、按摩师等人员,目的就是要保证日间照料和相关服务的专业性。”他说。
除此之外,物业自有人员也必须把自己打造成“多面手”。李进生向记者举了个例子:去年为独居老人家更换智能门锁,订购的门锁到了以后,安装师傅预约出了问题,需要业主多等一天再安装,但老人表示必须当天安装且表现很急躁,于是他就自己按照说明书一步一步完成了门锁的安装。
“也许有一天我能专门负责小区内的门锁更换服务,为业主省去一部分师傅上门安装的费用。”他略带自嘲地说。